“打小就斜视”靠谱吗?
今天说的这个病例,有可能让一些被家长和医生群体误解的孩子得到一次“翻盘”的机会。昨天一个家长求助,说孩子“发现是部分调节性内斜、弱视,半年来治疗效果不明显,有医生说左眼注视性质不好、未来需要手术”。
我问了家长三个问题,其中一个问题是“孩子内斜是几岁开始出现的?”,家长说“家里老人说她打小就斜”。
站在一个斜弱视专科医生的视角看家长这段沟通内容,思维链路是基本完整的:
1、部分调节性内斜,意味着孩子佩戴眼镜后内斜有改善但仍有内斜,戴镜后仍有的内斜角叫作“部分调节性内斜的非调节性斜视角”,是需要手术矫正的。
2、“打小就斜”指向的是先天性内斜。单眼的先天性内斜引起的弱视,一般都是重度的、多数是偏心注视(详见之前写过的“偏心注视”、“注视性质”相关的内容)、难治。
孩子只做过一次慢散,是2022年11月初诊时做的。后来家长带孩子看过不同医院的三个大夫(包括一线眼科中心),相信这几个大夫对孩子先天性内斜、部分调节性内斜、难治性弱视、需要做斜视手术的判断基本是统一的。
我看到的疑点是“部分调节性内斜”,因为先天性内斜视几乎都是非调节性内斜(戴镜不能改善内斜角),虽然偶有特殊病例可以是部分调节性内斜。
我也发现孩子在2023年7月31日(昨天)做托吡卡胺快散时,右眼暴露出的远视度比半年前的慢散远视度增加了50度。
我问的第二个问题是“孩子做慢散时点药量、点药次数、点药合作度怎么样?”,家长说“每天点3次、连点3天,但点药时有哭闹,强行按住点的”。这加重了我对孩子部分调节性内斜这个结论的怀疑。
我让家长提供一些孩子幼年的照片。还好,家长在极短的时间里就翻出了孩子8个月大、1岁、2岁、3岁和4岁(目前是4岁)的几张照片发给我了——是的,妈妈手机里一直保留和不会删除的照片,就是见证宝宝成长的照片。
令人欣慰的是,这个孩子8个月大、1岁、2岁这三张照片是没有明显内斜的,3岁照片内斜明显。“没有明显内斜”,为什么家里老人会说“孩子打小就斜”呢?因为内眦赘皮、假性内斜。
你们一定关心这个孩子接下来的病情演变和治疗成果,我也是。我也想把她的照片发给大家看看,但职业操守使然,还请见谅。
#先天性内斜视 #偏心注视 #假性内斜 #部分调节性内斜
页:
[1]